讲座进行中
(鑫政宣传部李亮佳/李雪维讯)2014年9月30日上午,由文学与传媒系主办,鑫政会务公司承办的2014汉学文化主题讲座之“意语世界里的汉学研究”在忠孝大楼107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来自意大利的汉学家董娜(Donatella Guida)教授。
董娜教授系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历史研究博士、罗马智慧大学东亚历史研究博士后、《明清研究》杂志副主编、意大利汉学家联盟成员、欧洲汉学家联盟成员,其研究方向为中国明清年间的国际关系,以及中国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中国历代帝王》《中国王权与女性形象》《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宋元明清》《中国帝制合法性研究》等。
讲座中,董娜教授为同学们详细地讲解了汉学研究在意大利的发展过程。她认为中意两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往开始于马可·波罗时期,马可·波罗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开启了中国文化在欧洲大陆上的传播之旅。同时,在中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传教士和外交官员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譬如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对中国宗教文化的研究,架起了中、意间文化互通的桥梁。而与罗明坚齐名的利玛窦则是第一个把《四书》翻译为拉丁文,将儒家文化引入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西方人。利玛窦不仅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也将欧洲的先进知识带到中国,他与明朝官员徐光启保持了长期的友谊,并且共同翻译了多部几何学著作。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的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中意间的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据董娜教授介绍,早在1729年意大利就出现了能提供汉语教学的学校,供意大利学生和印度学生学习中文。进入20世纪以后,中意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尤其是在70年代以后,很多意大利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对意大利知识分子来说,中国是一个梦,能够去到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人生经历。而今天,随着史华罗《中国之爱情》、马西尼《意大利与中国》等书的出版,以及如莫言、余华、韩寒等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意大利文,中国文学进一步走进了意大利。
在提问环节,董娜教授在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如何看待本土语言与英语的关系时谈到,现在意大利的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接受本土文化,认为英语更有发展,但我们不能因为学习别人而忘掉自己,这一点对中国学生同样重要,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之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是谁,并且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传承自己的本土文化。
最后董娜教授再次感叹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她认为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化可以比得上中国,即使她已经学习和研究了汉学这么多年,仍然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初学者,她希望以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能够更频繁、更全面、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