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在成都锦城学院庆祝建党104周年座谈会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毛建华教授荣获纪念奖章。

毛建华教授1947年4月生,1974年7月入党,满族,入党50余年。曾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现任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在民俗学领域造诣深厚,致力于非遗保护与教育传承。曾获“四川省文学艺术界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巴蜀文艺奖”“中国木版年画抢救与保护工作贡献奖”等荣誉奖项。这份些荣誉不仅是对其50年如一日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的肯定,更是对他将党员使命与教育事业深度融合的见证。小锦彩有幸采访到毛建华教授,让我们一同倾听这位老党员的回忆,了解他入党五十年来坚守的初心与使命。

毛建华教授与党的故事始于1974年,当时处于文革末期,他在成都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尽管只有高中学历,面对轻视知识的社会环境,他依然坚持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中国通史》《中国思想史》等书籍,为学生点亮知识的灯塔。
五十年前入党时的经历,是毛建华教授心中一段最为难忘的回忆,也让他深切领悟到“戒骄戒躁、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当时,因工作表现突出,毛建华教授受到党支部鼓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然而,在党组织准备发展他时,却因群众反映其有骄傲自满情绪,组织决定暂缓发展。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他对自己在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等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反思。他认识到群众的意见是对自己最大的鞭策,也是对党员最高的礼赞和信任,他决定以积极的心态接受组织和群众对自己的考验。后来,支部经过再次考察,最终批准他入党。此次经历让毛建华教授深刻认识到要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更加坚定了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的信念。在毛建华教授45岁前,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他多次面临省、市多个部门的商调,但最终选择留在学校,继续投身教育事业。他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他愿意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奉献一生。

党员使命与教育事业结合的关键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核心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毛建华教授在担任成都锦城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的20年间,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院发展的方方面面。
他结合在川大20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型大学的优缺点,探索应用型大学的错位发展路径。通过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科技进步趋势的分析判断,他在2009年就提出“培养技术型文科人才”的目标,开展对文科学生的技术赋能教育,努力打造学院特色,致力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社会需求,结合学院实际,开设了一系列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多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用型示范课程和一流课程,成功走出一条独特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之路,取得显著成效。“全能记者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互联网时代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先后获得第七届、第八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四川省应用型优秀示范专业和一流专业建设点,新闻学专业也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学院建设过程中,毛建华教授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毛建华教授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60多家传媒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在毛建华教授的带领下,文学与传媒学院逐渐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毕业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毛建华教授对当下年轻党员和渴望入党的青年师生充满期望。他认为大多数青年学生能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是正确的选择。但也指出部分青年入党动机存在功利性,如为考公务员,将入党视为获取“铁饭碗”、提升社会地位和收入的途径,而非首先考虑为人民服务。
他建议年轻党员和渴望入党的青年师生认真学习党章,了解党的性质、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对照党员的八项要求审视自身,找出不足并努力改进。他还分享曾经发展一名学生党员的经历,该同学起初得到的评价全是优点,但经过组织全班开会反思,发现该同学存在骄傲问题。经过帮助,该同学进步很快,后来成为四川省某大型国企的总经理。毛建华教授借此强调发展党员和申请入党者都应坚持原则,既要宽以待人,也要勇于提出意见,帮助他人成长。
毛建华教授用他50年的党员生涯书写了对党的忠诚与热爱,他将继续在教育战线上发光发热,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年轻党员和渴望入党的青年师生前行的道路,激励他们传承红色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毅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