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2点,文学与传媒学院周平教授、黄玉洁老师、干子岚老师、豆欢欢老师带领文传学院2022级新闻学专业全体学生、2021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部分学生共80余人前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进行实地考察与学习,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崔燃,封面新闻编辑部阎震,朱兴芝老师与何方迪老师陪同参观,让同学们深度了解封面新闻在融合转型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
参观之初,同学们来到了西部文化产业中心的数字展厅,领略了三星堆文化的另一副“面孔”。同学们看到了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文物模型,该模型是由数字化建模进行注塑打印,在兼顾精度的同时,也拥有着如镂空等的设计,有较高的还原度。与此同时,同学们也能够近距离地欣赏与触碰“文物”,深度感受文物依托数字文化发展的新样态。除此之外,同学们也领略了“拼接投影”与“环形纱幕投影”。“拼接投影”将10个画面拼接为一个整体,于有限的成本内,在视觉上达到较好的效果。“环形纱幕投影”则与春晚的后期特效不同,能呈现实时渲染的效果。
怀揣着好奇,同学们跟随崔燃副总编来到了XR演播室,深刻感受到了新闻发展与数字艺术的深度融合。崔燃副总编借此强调:“现在的新闻越看越简单,而不是越看越难。”为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这一理念,崔燃副总编讲述了“四川宜宾12.14煤矿透水事故”的新闻案例。即由于“煤矿透水事件”的现场具有一定危险性,记者便无法到达事件人员被困现场。崔燃副总编便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指导记者找到煤矿总工程师,拿到煤矿平面图,利用专业技术制作事故经过的模拟动画,以最快的速度发出独家新闻,通过模拟动画则让受众直观、迅速且简要地了解到事件全貌。崔燃副总编补充道:“我们并不需要很高精度的动画,只需要将事实讲清楚。互联网的跨越让新闻变得更简单了,新闻可传播的内容与范围都更广了。”
通过该新闻案例的引入,崔燃副总编强调了学习技术的重要性,包括对AE、PS、PR等软件的熟练使用,正是技术拓展了记者对采编的认知。崔燃副总编感慨道:“利用技术,可以代替人类许多重复性、机械化的体力劳动。大家需要加强对软件的学习,学会这些软件很难,大家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很忙碌的。”在技术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困难与问题,崔燃副总编进而与大家讨论生成式AI的发展空间与其本质属性,即生成式AI不能脱离记者独立运行,不能作为彻底脱离人类的工具。崔燃副总编还引入了一个观点:效率悖论。该观点的释义为如果记者输入足够准确的信息,此时生成式AI的速度并不会快于记者的写稿速度。而如果记者输入的信息不足,生成出来的便是假新闻,由此崔燃副总编指出生成式AI不能用作真正的文本式新闻。
结束了与崔燃副总编的讨论,同学们跟随着阎震老师的脚步,通过视频介绍与PPT展示了解到封面的历史沿革与数字化服务体系。阎震老师强调于2021年11月2日,封面传媒被评为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封面传媒科技以建设“科技+传媒+文化”生态体为产业发展方向,并不断促进融媒科技一体化。该数字化布局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西至新疆,封面传媒正在不断完善与推动“智媒新基建”的全国化布局。
此次的实地探访活动于下午3点30分圆满结束。在文传学院技术型文科人才培育理念的影响下,新闻学子走出锦城,在实践中领略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探索封面传媒从纸媒到智媒的深度融合。